祭灶名词解释: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有的地方为四日)为祭灶时间,又臼“过小年”。 到这一晚各家各户都央祭祀灶神。 灶神是家家必供的神仙,各家对灶神的礼拜祭祀也各尽最大的努... [ 阅读全文 ]
忌日名词解释:忌日,又称忌辰。 古代指父母或祖先死亡的日子。 旧俗,每逢这一天,家人须烧香奠祭,忌一切娱乐和欢宴,故称忌日。 宋•高承《事物纪原•忌日》云:“《礼祭义》日:君子... [ 阅读全文 ]
起复名词解释:旧俗,封建时代,官吏有丧,守制尚未满期而复起用,称之为起复。 起复之俗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宋•高承《事物纪原•起复》∏1:《礼•曾子问》云:“子夏问日:三年之丧... [ 阅读全文 ]
从吉名词解释:旧时丧俗,居丧二十七月毕,脱去丧服,穿上吉服;或丧期内因有嫁娶庆贺或吉祭礼,暂易吉服,称之为从吉。 从吉之俗,古已有之。 《书•顾命》曰:“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即位... [ 阅读全文 ]
禪祭名词解释:,又云荐谭事。 下应拜者再拜,哭尽哀。 祝匣祠版,奉之还影堂。 主人以下从至影堂,不哭退。 执事者彻馔”。 《清史稿•礼》载:大祥之后“后月,丧至此二十七月。 丧主... [ 阅读全文 ]
大祥名词解释:旧俗,父母死后两周年的祭礼,称之为大样《仪礼•土虞礼》:“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 ”郑玄注:“又,复也”,贾公彦疏:“此谓二十五月大祥祭,故之复期也。 ”大祥是古代... [ 阅读全文 ]
小祥名词解释: 旧俗,父母死后一周年的祭礼,称之为小祥《仪礼•土虞礼》:“期f)而小祥,郑玄注:“小样,祭名。 祥,吉也。 ”小祥是葬后服丧期的一次较大的祭礼,祭后可稍改善生活及解... [ 阅读全文 ]
断七名词解释:旧时丧葬风俗。 人死后每七天称一“七”,为忌日。 逢七的倍数的日子做斋设祭,叫做“理七”或“做七”。 满四十九天,称为“断七”,亦称为“终七”。 丧事至此僧念经... [ 阅读全文 ]
七七名词解释: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为忌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日止,共为七七。 头七,即死后第一个“七”日,余类推为“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最后称... [ 阅读全文 ]
庐墓名词解释:旧时丧俗,父母或老师死后,其子或学生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叫做庐墓。 此风俗早在周代就有。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泗水》载曰:“今泗水南有夫子... [ 阅读全文 ]
守制名词解释:夺制即守孝.旧时丧俗,凡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子与承重孙(嫡长孙)自闻丧口起,不得任官、应考、嫁娶、娱乐,要在家守孝三年(以¨七月为满),此即守制,意为遵守居丧的制度守... [ 阅读全文 ]
居丧名词解释:古代为直系亲(父母或祖父母)服丧,称之为居丧。 《礼记•杂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月不懈,期j)悲哀,三年忧。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居丧而不哀,在感... [ 阅读全文 ]
扫墓名词解释:扫墓是对祖先坟地的祭祀活动,又叫上坟、上冢。 中国的社会组织以血缘氏族关系为中心,慎终追远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一个家族有自己的宗庙、祠堂,并有为祖先留的... [ 阅读全文 ]
墓柏名词解释:旧时风俗,人死葬后,在其坟墓上栽种松柏树,以避魍魉。 此风俗由来已久。 《淮南子•齐俗训》曰:“周人丧葬葬树柏。 ”东汉班固《白虎通•崩薨》云:“天子坟高三仞... [ 阅读全文 ]
坟墓名词解释:古俗,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叫坟,平者叫。 《方言》卷十三:“凡葬而无坟谓之墓。 ”坟和墓的区别是明显的《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 ”据说殷及西周的墓地上... [ 阅读全文 ]
殉葬名词解释:旧俗,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称为“殉葬西汉时有个广川王,常好聚集无赖少年到处游猎盜墓。 一次,他们在盗掘座古墓时,“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尸体“或坐或卧,亦有立者... [ 阅读全文 ]
合葬名词解释:古时风俗,夫妇死后安葬在一起,称之为合葬。 此习俗在我国传袭已久,可溯源于原始社会时期。 新石器时代的合葬,常表现为同一家族,或兄弟姐妹,或一男子同其妻妾。 郭... [ 阅读全文 ]
路祭名词解释:旧时丧俗,出殡时,死者的诸亲好友在沿途设供物致祭,称之为路祭。 宋•王谠《唐语林•八》曰:“(唐)明皇朝,海内殷赡。 送丧者或当街设祭,张施帷幕,有假花、假果、粉人... [ 阅读全文 ]
摔盆名词解释:旧时出殡,将起动棺材时,先由主丧孝子跪在灵前将一瓦盆摔碎,这一习俗叫做“摔盆”。 又称“摔老盆或“摔尸盆”,亦称“摔丧”。 瓦盆是放在灵前烧纸用的,它由死者的... [ 阅读全文 ]
出殡名词解释:出殡,亦称送殡、出葬、送葬。 古时将灵柩运送至安葬或停放处的丧仪本来殡为殓而未葬。 《论语•乡党》:“朋友死,无所归,臼:于我殡。 ”《淮南子•要略》:“故治三... [ 阅读全文 ]
挽歌名词解释:挽歌,又作挽歌”。 旧俗,送葬时,执绋者所唱的哀悼死者的歌。 上古无挽歌。 《礼记•曲礼上》口:“适墓不歌,哭曰不歌,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 ”最早的挽歌见于《... [ 阅读全文 ]
执绋名词解释:(fu)执绋,又叫执引。 古代丧俗,出殡时灵柩用车拉,送葬的亲友颁挽牵引灵车的绳索而行,故称执绋。 绋,亦作“饽”即牵引灵车的绳索。 《礼记•曲礼》曰:“助葬必执绋。... [ 阅读全文 ]
纸钱名词解释:纸钱,又称冥钱。 旧时丧俗,为鬼神或已亡人焚化纸钱是鬼神祭祀活动中的重要仪程。 迷信观念认为,冥冥之中有一个同人类社会相同的世界:神和鬼的世界。 死了的人都成... [ 阅读全文 ]
神主名词解释:神主亦简称“主”。 旧俗,为已死的君主诸侯作勺牌位。 称之为神主。 《谷梁传,文公二年》:“丁丑作僖公主范宁集解“为僖公作主也。 主盖神之所凭依,其状正方,穿中... [ 阅读全文 ]
铭旌名词解释:铬旌同明旌,也叫旌铭”简称“髂,古代丧俗,人死后,按死者生前等级身份,用绛色帛制一面旗幡,上以白色书写死者官阶、称呼,用与帛同样长短的竹竽挑起,竖在灵前右方,称... [ 阅读全文 ]
赙赠名词解释:古代丧葬礼极为隆重,耗财力很多,届时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常拿财物助丧家办理丧事,这一习俗,称之为赙赠。 《仪礼•既夕礼》曰:“知死者赠,知生者赙。 ”赙,以财物... [ 阅读全文 ]
心丧名词解释:旧时丧俗。 老师死后,其弟子不着丧服,只在心里悼念,称之为心丧。 相传古代黄帝时期,心丧之俗已有之。 亲人去世,一生内心悲伤,永远不会平复。 《易传•系辞下》说... [ 阅读全文 ]
吊丧名词解释:吊丧又称吊垄。 古代丧俗.人死后、先使人赴告于死者的上司、亲戚、朋友等。 然后,这些人便分别先后亲自或派人至丧家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 因吊丧通常要自带纸钱... [ 阅读全文 ]
奔丧名词解释:旧时丧俗,凡闻君、亲、尊长之丧,从外地赶往吊唁或料理丧事,称之为奔丧。 《礼记》有《奔丧》篇,孔颖达疏,“案郑《目录》云,名日奔丧者,以其居他国,闻丧奔归之礼。... [ 阅读全文 ]
报丧名词解释:丧俗,人死后,派人将去世角悄稳通知死老的142上司和亲友,称之为报丧。 《礼记•檀弓上》曰:“父兄命赴者。 ”即报丧的人,一般都是由叔伯或堂兄差遣。 宋•司马光《书... [ 阅读全文 ]
哀杖名词解释:哀杖又叫哭丧棒,旧时丧俗,孝子居丧期杖,此杖称之为裒杖。 此俗以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周代。 《礼记•问丧》:“或问曰:杖者何也?日:竹桐一也。 故为父苴杖,苴杖竹也... [ 阅读全文 ]
缌麻名词解释:旧时丧俗中,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丧服此种丧服以细熟麻布制作,较小功服更为精细。 缌(S音丝),细麻布。 “谓之缌者,治其缕细如丝也。 ”(《仪礼•丧服》郑玄注)。... [ 阅读全文 ]
小功名词解释: 古丧俗中,小功是五服中次于大功的丧服。 其服以细熟麻布制成,视大功为细,较缌麻为粗,故称小功。 “但言小功者,对大功是用功粗大,则小功是用功细小精密者也。 ”... [ 阅读全文 ]
大功名词解释:旧丧俗中,大功是五服中次于齐衰的丧服。 此丧服以熟麻布制成,较齐衰精细,较小功为粗,故称之大功大功者,用功粗大”(《仪礼•丧服》孔颖达疏)据《仪礼•丧服》载:大... [ 阅读全文 ]
齐衰名词解释:(zicu)旧丧俗中,齐衰是五服中次于斩衰的丧服。 因其缝边整齐,故称齐衰。 《仪礼•丧服》公:“疏衰裳齐”疏,粗也;齐,缉(衣服缝边)也,其意思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丧服,缝... [ 阅读全文 ]
斩衰名词解释:(cu)旧丧俗中,斩衰(即:)是丧服中最重的一种。 其意思是用剪刀直接把粗麻布斩断做成服装。 “不言裁割而言斩者,取痛甚之意”(《仪礼•丧服》孔颖达疏)。 斩衰服是用极... [ 阅读全文 ]
丧服名词解释:丧服,又称孝服。 指古代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各种服饰,主要包括冠、服、鞋及麻衫等。 宋•高承《事物纪原•丧服》日:“三王乃制丧服。 则衰... [ 阅读全文 ]
成服名词解释:旧俗,大殓之后,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穿戴不同的丧服,叫成服。 《礼记•奔丧》载:“闻父母之丧,子女得星夜而行奔丧,若路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 ”又日... [ 阅读全文 ]
七星板名词解释:旧是丧俗,人死后,停尸床上及棺材内要放置一块木板,上凿七孔,斜凿枧槽一道,使七孔相连,故称之为七星板。 大敛时纳于棺内。 这一习俗,自隋唐已有之。 据北齐•颜之... [ 阅读全文 ]
小敛名词解释:古代丧俗,正式给死者穿好衣服,称之为小敛。 清•沈赤水《寒夜从谈•谈礼》曰:“古所谓小敛者,尸沐浴著衣毕,乃韬之以冒,亻使人见其形,再用布绞束之,缩者一,横者三裹... [ 阅读全文 ]
大敛名词解释: 旧丧俗,人死后第三日,将已装裹好的尸身放入棺材盖棺的仪式,称为大敛。 此俗同与小敛,夏商时期就有。 据《仪礼•士丧礼》和《礼记•丧大记》载:“大敛于阼”即地点... [ 阅读全文 ]
覆面纸名词解释:旧时丧俗,人死后要用纸或布巾覆盖在死者的脸上或身上。 俗称覆面纸。 宋•高承《事物纪原》1:“今人死以方帛覆面者。 《吕氏春秋》日:夫差诛子胥,数华,越报吴,践... [ 阅读全文 ]
饭含名词解释:旧俗,人死后,在死者嘴里放上珠玉米饭或其他物品,称之为饭含。 饭含通常是在给死者沐浴后进行。 《公羊传•文公五年》何休注说,这样做是“孝子所以实亲冂也,缘生以... [ 阅读全文 ]
沐浴名词解释:“沐”是冼头,“浴”是洗身。 旧时丧俗,人死后要给死者洗头和身子,故称之为沐浴。 这一仪式在既复后进行,其方法大体和生人一样,包括剪指甲和修胡须。 《仪礼•土丧... [ 阅读全文 ]
属纩名词解释:( zhu kuang)古丧俗,人濒临死亡时,用新棉置于临死者的口鼻上,以验呼吸之有无,称之为属纩。 据《仪礼•既夕礼》和《礼记•丧大记》的记载,病人病危以后,要给他脱掉内衣... [ 阅读全文 ]
洒金川扇名词解释:扇以蜀产最佳。 洒金,即扇面洒(烫)金者。 古代曾作贡品。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四川贡扇条载:“聚骨扇自吴制之外,惟川扇称佳。 ”清阮葵生《茶余客... [ 阅读全文 ]
牙牌名词解释:用象牙或兽骨制的牌子,古代用以写官衔、履历或标记事物名称。 段成式《酉阳杂俎》一《忠志》曰:“睿宗尝阅内库,见一鞭,金色,长四尺,数节,有虫啮处,状如盘龙,靶上县... [ 阅读全文 ]
香袋名词解释:即香荷包,一般专用来盛香料作物。 也称香囊”、“香桶”等。 香袋与琼瑶、玉坏、香帕等,为古代人要的佩饰之一,其源亦早。 三国繁钦《定情》诗即咏:“何以致叩叩... [ 阅读全文 ]
荷包名词解释:中国古代人的衣服没有口袋.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细小物品(如钱币、小食物、印章等),只能贮放在另佩的小袋里。 这种小袋大约自宋代以后便称之为“荷包”。 荷包前身... [ 阅读全文 ]
裹脚名词解释:古代妇女缠脚用的长布条叫裹脚,亦称裹脚条子、裹足。 女子缠足陋习始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 或说始于南朝齐东昏侯潘妃,或说始于五代育娘。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 [ 阅读全文 ]
睡鞋名词解释:古代妇女睡觉时穿的一种鞋子。 又叫“尘香履,因鞋内散有香料而得名。 唐冯贽《南部烟花记》谓:“陈宫人卧履,皆以薄玉花为饰,内散以龙脑诸香屑,谓之尘香。 ”说的就... [ 阅读全文 ]
弓鞋名词解释:弓形的鞋,旧时缠足妇女所穿。 缠足陋习大约起于唐五代(参见裹脚条)。 唐宋以下,文学作品时常述及。 郭钰《美人折花歌》:“花刺钩衣花落手,草根露湿弓鞋绣”,咏美人... [ 阅读全文 ]
皂靴名词解释:古代官史士人穿的黑色靴子有皮、布两种料了的。 靴,是一种长筒鞋,原为胡人履。 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上说:“靴者,盖古西胡服也。 昔赵武灵王好胡服,常服也。... [ 阅读全文 ]
丹舄名词解释:亦称•赤舄”最初为帝王和皇后祭祀时穿的种朱红色的鞋子。 周代已有。 《周礼•天官•屦人》谓:“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 ”郑玄注:“复下曰舄,禅上口... [ 阅读全文 ]
清水布袜名词解释:用清水绵织布缝制的布袜,其色洁白。 这种袜布比一般的绵布要高级些,《元典章•工部•缎疋》曾述及其营造法,文日:“织造缎疋布绢之家,选拣堪中丝线,须要清水夹... [ 阅读全文 ]
缠带名词解释:即缠腿布,是以布帛裹膝盖以下至脚、以便活动、保暖。 亦有“行缠、“行滕”、“邪幅”、“裹腿”“绑腿”等别称。 其产生时代极早,约春秋时已有。 这可能与中国早... [ 阅读全文 ]
裤脚带名词解释:扎裤脚的带子,由缚演进而来,《说文》:“椅,胫衣也。 ”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膂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据此,则缚挎,是系胫衣的带子,一般缚于膝盖处。 南北朝时,已有... [ 阅读全文 ]
犀带名词解释:饰有犀角的腰带。 以犀角作器物装饰,很早就有。 屈原《九歌•国殇》有“操吴戈兮被犀甲”。 扬雄《法言•孝至》日“被我纯缋,带我金犀”,谓饰甲衣、剑壳。 其他如... [ 阅读全文 ]
狮蛮玉带名词解释:《东京梦华录》说:“重阳,都人各以粉面蒸糕馈送,上插剪彩小正,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此带名较早的见于宋朝。 《宋史•舆服志》就曾提到它。... [ 阅读全文 ]
褡膊名词解释:是一种布制的长带,中间有口为袋,可放置钱物。 平时束腰间,亦可肩负或手提。 古代的武士、商人、皂隶等身份较低的人多带之。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十八《士庶巾服... [ 阅读全文 ]
汗巾名词解释: 拭汗或装饰用的手帕或毛巾,在明清小说中多称为汗巾。 其质地、花色丰富多采。 《金瓶梅》五十一回写陈经济为六娘、五娘买汗巾,经济道:“门外手帕巷,有名王家,专发... [ 阅读全文 ]
古代暖耳名词解释:即耳套,唐人称耳衣,明人称暖耳,唐李廓《送振武将军》诗有“金装腰带重,锦缝耳衣寒”句,则耳衣为御寒护耳而制。 明代暖耳曾一度流行于百官。 据《明史•舆服志... [ 阅读全文 ]
眼纱名词解释: 蒙眼障尘之纱称眼纱或眼衣、眼罩。 它是由唐 宋以前的“面衣”、“四”演变而来的。 《西京杂记》一:“赵飞燕为皇后,其女弟在昭阳殿遗飞燕书臼:………谨上裢三十... [ 阅读全文 ]
笄名词解释: 中国古时男女都结发,为使发髻不致松散,故需 用发簪贯连。 簪的前身即称作“笄”。 笄在西周春秋时就有了。 《诗经•君子偕老篇》有“副笄六珈”句,郑注说:“副者,后... [ 阅读全文 ]
玉梅雪柳名词解释:本指古时妇女的两种首饰。 《大宋宣和遗事》记载:汴京妇女于正月十四夜预赏元宵时,“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峨儿,直到鳌山下看灯。 ”李清照《永遇乐》追忆... [ 阅读全文 ]
方胜名词解释:即方形的彩胜本为古代妇女的饰物,以采绸等为之,由两个菱形部分相迭而成。 后也指这种形状的图案或花样。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说崔莺莺写好了约张生的一封书信... [ 阅读全文 ]
幡胜名词解释:即彩胜。 唐宋时每逢立春日,用金银箔、罗彩剪作饰物或小幡,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用以欢庆春日来临,并互相遗赠,叫作幡胜。 苏轼《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诗有“萧索东... [ 阅读全文 ]
花钿名词解释:,有时也用以称古代女子的面饰。 晚唐温庭筠诗中有脸上金霞细,眉问间翠钿深”之句,《西厢记》一本一折《上马娇》唱道:“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 [ 阅读全文 ]
杭州攒名词解释:杭州妇女流行的一种发髻。 其式不详《金瓶梅》曾提及,十五回:“李桂姐出来,家常挽着一窝杭州攒,金累丝钗,翠梅花钿儿,珠子箍儿,金笼坠子。 ”服饰花钿即花钗,古代... [ 阅读全文 ]
拣妆名词解释:亦作“鉴妆、“减妆”,“减装”,是古代女梳妆盒。 《梦染录》卷十三《诸色杂货》:“又有铙子、木梳妆、墨洗。 ”《事林广记》续集卷八《绮谈市语》:“器用门:减妆... [ 阅读全文 ]
桃花妆名词解释:古代妇女面妆的一种,据载,中国唐代由于经济高度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故妇女的面妆也变得丰富多彩,主要有眉妆、额妆、靥妆、唇妆等四大类。 《海录碎事记》说,唐玄... [ 阅读全文 ]
网巾名词解释:是一种系束发髻的阿罩。 通常以黑丝绳、马尾或棕丝编织而成,也有用绢布做的。 平常居家时可以露在外面外出则必须戴上帽子,否则被认为失礼。 网巾产生于洪武初年... [ 阅读全文 ]
过桥巾名词解释:据说是一种形似桥梁的巾冠,《云间据目钞》卷二《记风俗》称:“余始为诸生时,见朋辈戴桥梁绒线巾此或即其类。 《金瓶梅》六十八回也提到它。 “只见温秀才才到了... [ 阅读全文 ]
展翅儿巾名词解释:即展脚纱啦。 如幞头,发展到五代以后,样式多种,有称之为“展脚幞头”的,即可称为展翅儿巾。 据服饰说宋朝百官公服,上自帝王,下到小吏,若非重大朝会,一律都幞头... [ 阅读全文 ]
坡巾名词解释:即东坡巾。 《东坡居士焦》:“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见宰相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后人取此诗意画苏东坡像,故有东城巾之称。 又《王直方诗话》谓... [ 阅读全文 ]
浩然巾名词解释:明代男子盛行戴巾帽。 其名目不少,仅《云间据日钞》卷二《记风俗》所载,就有桥梁绒线巾、金线巾、忠靖巾、高士巾、索方巾、唐巾、晋巾、汉巾、褊巾等式。 戴浩... [ 阅读全文 ]
缠头名词解释:古代男子裹发的头巾,也称“裹头“包头”据说古代歌舞艺人表演时,以锦缠头,舞罢,宾客常赠罗锦为采,称作“缠头”。 对于青楼歌伎,宾客也往往赐锦做“缠头之费”,以后... [ 阅读全文 ]
唐巾名词解释:明代男子的巾帽,种类繁多;形式丰富,至少有三、四十种。 尤以方巾、网巾、瓜皮帽、万字巾、唐巾、儒巾最为流行。 唐巾,据说原为唐代帝王的一种便帽,后来士人多戴此... [ 阅读全文 ]
镤头名词解释:头巾的一种,亦称幞头、折上巾。 它是在东汉幅巾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定制于北周。 唐杜佑《通典》卷五十七记载:“后汉末,王公名士,以幅巾为雅。 ”下注:“按此庶人... [ 阅读全文 ]
古代小帽名词解释:,便帽的通称。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干衍传:“蜀人富而喜遨,俯首即堕,谓之‘危脑帽'。ˉ明以后,小帽指六合一统帽,亦称瓜皮帽、瓜拉冠、圆帽、帽头儿等。 “六合... [ 阅读全文 ]
缠棕大帽名词解释:系一种用棕相毛编制的礼帽。 明代始广为流行。 叶梦珠《阅世编》卷八《冠服》:“其上台门下,则有中军巡捕官,冠棕结草帽如笠而高,服大红斗牛锦绣以壮观。 ”又... [ 阅读全文 ]
貂蝉貂尾名词解释:与蝉羽,皆为古代王公显官冠帽上的饰物。 其制始于汉代武官。 《后汉书•舆服志》下记称:“武冠,日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 侍中、中常侍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 [ 阅读全文 ]
蝉肩名词解释:于肩,谓之‘韡肩’。 ”《儿女英雄传》三十八回:“忽见旁边又过来了个年轻的小媳妇子,穿一件蝉肩贴背、镶大如意头儿、水红里子、西湖色的濮县绸的半大夹袄儿。... [ 阅读全文 ]
忠靖冠名词解释:明代嘉靖年间制定的官帽之一。 其冠式以铁丝为框,乌纱、乌绒为表。 帽顶略方,中间微起,前饰冠染,压以金线;后列两翅(名“山”),亦用金缘。 四品以下不用金线,改用... [ 阅读全文 ]
小衣名词解释:即内裤,汉代称为中裙,《急就篇》二:“禅衣蔽膝布母缚颜师古注:“布母缚,小衣也,犹犊鼻耳。 ”《红楼梦》三十三回:“王大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一条绿纱... [ 阅读全文 ]
古代护膝名词解释:即不连档的套裤。 中国古代裤子,最初都只有两只裤管,名叫“"胫衣”。 其长度也只能遮护胫部,至于膝盖以上则完全赤露,以长衣遮护。 故古人行、跪、卧、坐时,很... [ 阅读全文 ]
火浣布名词解释:即用石稻织成的布。 占代对石棉的性质不明,或谓用某种木皮或鼠毛所织。 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载:“昆仑之墟,地首也。 是惟帝之下都,故其外绝以弱水之深,又环... [ 阅读全文 ]
蕉布名词解释:用芭焦纤维制成的布叫焦布。 据说汉代已有这种布。 《后汉书•王符传》记载:“葛子升越,筒中女布。 ”李贤注引沈怀远《南越志》:“焦布之品有三:有焦布,有竹子布... [ 阅读全文 ]
青布名词解释:即青色或黑色的布。 据说汉以后,青布衣为卑贱者之服,僮仆婢使或青衣、青裳。 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欧阳... [ 阅读全文 ]
霞帔名词解释:古代妇女的服饰,类似披肩,因为有霞彩,故名。 约晋代已出现。 《释名•释衣服》:“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 ”《南史•仟昉传》:“西华(昉子)冬月著葛帔揀裙。... [ 阅读全文 ]
背子名词解释:亦写作“褙子”,古称“中单”、“惰”“半臂”。 宋程大昌《演繁露》三《背子中禅》说:“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 背子者,状如单襦袷袄,特其裾加长,直垂至足焉耳。... [ 阅读全文 ]
抹胸名词解释:是一种胸间贴身小衣,一般以方尺之布制成,紧束前胸,以防风之侵入。 古代男女多服之。 抹胸的别名很多,古称袜腹、祁服、兜肚等。 《左传》宣公九年说:陈灵公荒淫,“... [ 阅读全文 ]
亵衣名词解释:即贴身内衣。 《荀子•礼论》:“说(设)亵衣袭三称,缙绅而无钩带也。 ”注:“亵衣,亲身之衣也。 ”以后将家居便服也叫“亵衣”。 《金瓶梅》六十九回:“西门庆头戴忠... [ 阅读全文 ]
襦名词解释: 占代称齐腰的短上衣为“襦”。 《说文解》谓 襦,“短衣也,一臼温也”。 颜师古注《急就篇》:“短而施要(同腰)日襦。 ”古辞《陌上桑》有“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 阅读全文 ]
比甲名词解释:一种尢领无袖的短便装。 其式为对襟,长至膝盖。 据说它产生于元代。 《元史•世祖后察必传》:“(后)又制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比甲,以便弓... [ 阅读全文 ]
青衣名词解释:青衣,即黑衣,原是古代帝王、后妃的一种礼服。 《礼月令》孟春之月:(天子)“衣青衣,服苍玉。 ”《晋书礼志》上:“蚕将生,择吉,皇后著十二笄步摇,依汉魏故事,衣服饰青... [ 阅读全文 ]
号衣名词解释:古代军士服装。 明清时期特指一种兵勇穿的背心,胸背处有字号。 《孽海花》二十五回:“只见场上,远远立着个红心枪靶,虎贲三百人,都穿了一色的号衣。 ”《十年目睹之... [ 阅读全文 ]
蓝衫名词解释:亦作“褴衫”、“镧衫”。 古时士人、儒生的服装。 《新唐书•车服志》:“太宗时,士人以棠苎襕衫为上服。 ”《宋史•舆服志》五:“谰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 [ 阅读全文 ]
插摆名词解释:明代官服后下摆的装饰。 其式西汉已有。 枚乘《七发》赋中就有“杂裾乘,目窕心与”的说法。 唐李善注《文选•子虚赋》云:“司马彪曰:‘禨,桂饰也。 ,燕尾也。 ‘禨... [ 阅读全文 ]
直裰名词解释:古代士大大家居的便服,是一种斜领大袖、四周镶边的袍子。 其样式与襕衫十分相近。 据载,直裰在晋代已有。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一《论衣冠异制》:“晋处十:冯翼... [ 阅读全文 ]
名词吧为您提供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生活、文艺、体育、历史、人物、自然、地理等各学科名词解释大全
Copyright © 2008-2025 www.jintaitangye.com 名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