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通西域名词解释: 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奉派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汉武帝时,为了解除匈奴的威胁,募人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9年(建元... [ 阅读全文 ]
出现“柜坊”名词解释: 唐代适应商业发展需要而出现的存贮钱款行业。 唐代中叶商业兴旺,城市经济非常繁荣,银钱交往数额巨大。有的巨商“藏钱千万”,有的“日收利数千”。不... [ 阅读全文 ]
海上之盟名词解释: 宋朝与新兴的金国订立的共同夹攻辽国的盟约。 辽国到天祚帝统治时期已内外交困,陷入严重危机,无力抵抗新起的金国。1115年黄龙府战役之后,辽国开始转入守... [ 阅读全文 ]
绍兴和议名词解释: 南宋与金订立的屈辱条约。 1140年金军大举南侵,遇到岳飞等人坚强回击,大败而退,有意议和。金国兀术示意秦桧:“必杀飞,始可和”。秦桧与赵构急于媾和,... [ 阅读全文 ]
马可·波罗来华名词解释: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元朝初年来到中国。 元代欧亚交通发达,欧洲来华人数很多。威尼斯大商人尼古拉·波罗和其弟玛赛·波罗便是其中的两个。两人第一... [ 阅读全文 ]
康熙亲政名词解释: 康熙幼年嗣位,后于1669年(康熙八年)拘禁权臣鳌拜,开始亲理政事,实为小规模政变。 1661年清顺治帝死,其子玄烨即帝位,改元康熙,年仅8岁。顺治帝遗命索尼、... [ 阅读全文 ]
安庆保卫战名词解释: 太平军保卫安庆的战役。 太平军三河大捷,湘军被迫从安庆撤走。但曾国藩认定安庆乃是“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 1860年(咸丰十年... [ 阅读全文 ]
护法运动名词解释: 孙中山为维护《临时约法》和旧国会而发动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运动。 1917年(民国六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把持中央政权,拒绝恢复《... [ 阅读全文 ]
三一八惨案名词解释: 1926年3月段祺瑞反动政府镇压人民反帝运动、残酷屠杀爱国群众的事件。 在1926年1月开始的奉军与国民军的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积极援助奉军攻打国民军。3月... [ 阅读全文 ]
氏族的形成名词解释: 四、五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人群逐渐排除血亲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姊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而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另一... [ 阅读全文 ]
巴黎公社革命名词解释: 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举行的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国家的一次具有历史首创精神的革命。 在法兰西第二帝国统治后期,法国工人阶级生活十分贫困,... [ 阅读全文 ]
黄帝与炎帝之争名词解释: 黄帝与炎帝是古代传说(后世文献多有记载)的我国远古时代两位着名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最早都居住在陕西。黄帝部落从陕西省北部向东南... [ 阅读全文 ]
尧舜禅让名词解释: 我国古代的关于原始社会末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传说。在黄帝之后最着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尧。尧年老时召集部落联盟的议事会议,讨论推选继承人的问题。许多... [ 阅读全文 ]
大禹治水名词解释: 原始社会末期大禹率领民众治服洪水的斗争。相传在尧、舜时期发生特大水灾。鲧受命治水失败,其子禹担负重任,继续治理洪水。禹联合许多部落向洪水展开斗争... [ 阅读全文 ]
少康中兴名词解释: 夏朝初期少康恢复夏朝统治世系的斗争。启继禹位后,地位并不稳固。启死,其子太康即位。太康奢侈淫乐,不理国事,他的几个兄弟发动叛乱,争夺权位。东夷的... [ 阅读全文 ]
商汤革命名词解释: 商汤率军攻灭夏朝的战争。商原是臣属于夏的一个方国。汤即位为商王的时候,势力并不强大。夏桀曾将商汤囚禁在夏台。商汤被释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者伊尹,... [ 阅读全文 ]
盘庚迁殷名词解释: 商王盘庚将都邑从奄迁移到殷的历史事件。成汤灭掉夏桀,建立起商王朝以后,到商王盘庚继位,其间共有19位商王。这个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商的都邑时常迁... [ 阅读全文 ]
武王伐纣名词解释: 周武王攻灭商朝并杀死商王纣的战争。周在文王时期就为灭商大业做了准备。武王继位以后任命吕尚为“师”,负责军事;让其弟周公旦辅佐自己处理政务;还任命... [ 阅读全文 ]
分封诸侯名词解释: 周朝初期所实行的将土地和臣民封给子弟、功臣以建立诸侯国的制度。武王伐纣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首先封功臣谋士,如封姜尚于齐。其次,封兄弟,如周公... [ 阅读全文 ]
周公东征名词解释: 周王朝建立初期由周公所指挥的消灭殷王朝及其东方盟国残余势力的战争。周武王灭商以后刚刚两年就病死了,武王的儿子成王这时还是个幼童。在政局很不稳固的... [ 阅读全文 ]
昭王南征名词解释: 周昭王对南方的荆楚及其属国的征伐。昭王是西周第四代国君。西周初年南方的楚国逐渐强大起来,它周围的巴、濮、庸、卢等国都依附于楚。这时楚国尚臣服于周... [ 阅读全文 ]
国人暴动名词解释: 公元前841年西周广大平民群众反对周厉王残暴统治的武装斗争。西周的第十位国王——周厉王是一个贪婪残暴的君主。他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委以大权,十分信任。... [ 阅读全文 ]
共和行政名词解释: 西周后期国人暴动推翻周厉王以后所形成的非常政治局面。周厉王由于实行“专利”和采取高压政策,引起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周厉王仓皇出逃彘邑(今山西省霍... [ 阅读全文 ]
平王东迁名词解释: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诸侯们支持下将首都从镐京东迁雒邑。周平王的父亲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他在位时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地尖锐化。周幽王只顾和宠妃褒... [ 阅读全文 ]
葵丘之会名词解释: 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举行的由齐桓公主持的诸侯盟会。这次盟会实际上是确立齐桓公霸权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中,齐桓公最先称霸。公元前685年齐... [ 阅读全文 ]
城濮之战名词解释: 春秋时期晋楚为争夺霸权而在城濮进行的着名战争。晋文公时期晋国国力强盛。他改革内政,训练军队,建立了战斗力很强的上、中、下三军。晋文公率军于公元前... [ 阅读全文 ]
邲之战名词解释: 春秋时期楚庄王为了谋取霸权于公元前597年在邲地打败晋国军队的一场战争。城濮之战以后,楚国北上受阻,转而向东发展。楚庄王即位以后任用贤能,稳定政局,发... [ 阅读全文 ]
鲁初税亩名词解释: 公元前594年鲁国所实行的土地税制改革。在春秋时期,随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各个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增加剥削收入,不得不在赋税制度上进行改革,以适应社... [ 阅读全文 ]
弭兵之会名词解释: 春秋时期为了消弭战争所举行的会议。春秋时期先后召开过两次弭兵会议。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国执政华元发起的。邲之战以后晋楚有意停战,恰巧华元与楚... [ 阅读全文 ]
晋铸刑鼎(铸刑书)名词解释: 春秋时期将刑法全文铸于鼎上加以公布的改革。最着名的铸刑鼎有两次。一次是公元前539年郑国铸刑书,把刑书铸造于鼎上,作为全国依据的法律。自西周... [ 阅读全文 ]
吴越争霸名词解释: 春秋后期吴越两国争夺霸权的长期斗争。吴在今江苏南部,越在今浙江北部。晋楚争霸时期,晋曾派巫臣到吴国,教吴人以射御和先进战术,使吴从侧背干扰楚国。... [ 阅读全文 ]
三家分晋名词解释: 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晋国从春秋初期开始,政权逐渐被旁支和异姓卿大夫操纵。春秋中期以后,十余个卿大夫家族控制了晋国的政局。经过互相吞并... [ 阅读全文 ]
李悝变法名词解释: 魏文侯时期由李悝主持进行的魏国的社会改革。李悝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战国前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在魏文侯时期任魏国的相国。在魏文侯信任和支持下,李... [ 阅读全文 ]
吴起变法名词解释: 战国初期吴起在魏国和楚国所进行的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改革。吴起,卫国人,自幼喜好兵法,曾经在鲁国谋求施展抱负,受到鲁君猜疑。后到魏国,被魏文侯任命... [ 阅读全文 ]
围魏救赵名词解释: 公元前353年齐军以直捣魏都大梁的办法解救赵国的着名战争。战国初期,经过李悝、吴起等的变法改革,魏国首先成为强盛的国家。魏惠王时期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 [ 阅读全文 ]
商鞅变法名词解释: 战国初期由商鞅主持进行的秦国改革运动。商鞅原来是卫国人,名公孙鞅,后因有功于秦被封于商,又称商鞅。商鞅年轻时曾到魏国,但没有受到重用。公元前361年... [ 阅读全文 ]
马陵之战名词解释: 齐军在马陵一带大败魏军并杀死其主将庞涓的着名战争。魏国联合赵国于公元前342年进攻韩国。韩求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起兵五万... [ 阅读全文 ]
合纵连横名词解释: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结约联盟的复杂多变的外交活动。战国中期出现了秦、齐两大强国遥相对峙的局面。为了争取与国,孤立敌国,各国间进行了频繁的外... [ 阅读全文 ]
胡服骑射名词解释: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进行的一场移风易俗的改革。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在位)是一位有为君主。那时赵国的军事力量不强,不但中原大国欺侮它,林胡、匈奴等游... [ 阅读全文 ]
田单攻燕名词解释: 战国后期田单率领民众打败燕国入侵者收复齐国领土的战争。田单是齐湣王时人,曾在国都临淄作过小官。公元前284年燕国派遣着名将领乐毅联合赵、韩、魏等国兵... [ 阅读全文 ]
长平之战名词解释: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在长平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前262年秦昭王派兵攻占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使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本土隔绝。上党郡守冯亭... [ 阅读全文 ]
普遍用铁名词解释: 春秋战国时代铁制工具、日用品和武器普遍使用。早在商代已经用陨铁做铜钺铁刃,对于铁的性质和锻打嵌镶技术有一定认识,但是尚不知人工炼铁。铁器的普遍应... [ 阅读全文 ]
李冰修都江堰名词解释: 战国后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筑了把灌溉与防洪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后世称之为都江堰。岷江上游地势陡峻,中游到成都平原后水速... [ 阅读全文 ]
修郑国渠名词解释: 战国末年秦国在关中地区由郑国主持修筑的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时,秦国已经兼并巴、蜀、汉中等地区,将占领的楚国郢地置为南郡,又... [ 阅读全文 ]
百家争鸣名词解释: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为数众多的不同学派争相辩论的活跃局面。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斗争非常激... [ 阅读全文 ]
韩非入秦名词解释: 公元前233年,着名法家人物韩非应秦王政的要求赴秦。韩非是韩国的公子,自幼喜好刑名法术之学,是战国时法家学说集大成的杰出人物。他为人口吃,不善言谈,... [ 阅读全文 ]
屈原投江名词解释: 公元前278年爱国诗人屈原遭谗流放,又闻楚都郢被秦军攻陷而悲愤投江。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博闻强记,学识渊博,擅长外交辞令,对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有... [ 阅读全文 ]
秦灭六国名词解释: 中国第一次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战争。战国后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人民遭受痛苦,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公元前... [ 阅读全文 ]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名词解释: 秦朝建立后所采取的消除分裂割据隐患,加强和巩固统一的各种措施。秦统一后,秦始皇即下令废除六国各自通行的货币,改以秦币为全国标准统一货币... [ 阅读全文 ]
修筑长城名词解释: 秦朝为防御匈奴威胁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公元前215年秦朝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反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区,设置34县(一说44县),重设九原郡,移民驻军,屯守垦荒... [ 阅读全文 ]
推行郡县制名词解释: 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统一后,秦朝内部围绕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体制发生争论。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等人提议实行分封,理由是六国刚平定,燕、齐、楚等... [ 阅读全文 ]
焚书坑儒名词解释: 秦朝为加强政治思想统治而实行的封建文化专制措施。秦统一后,实行不少新制度,引起许多保守的儒生的反对。公元前213年在咸阳宫一次宴会上,博士淳于越出来... [ 阅读全文 ]
矫立案二世名词解释: 秦始皇死后发生的一次宫廷政变。秦始皇在位时,宦官赵高因身强力壮、懂点“狱法”得到信任,被提拔为中车府令,掌管乘舆、印玺,还负责教秦始皇少子胡亥... [ 阅读全文 ]
陈胜、吴广起义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徭役、赋税繁重,开国之初,即“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又大兴土木,修阿房宫,造骊山墓,强制征... [ 阅读全文 ]
巨鹿之战名词解释: 秦末农民战争中摧毁秦军主力的重要战役。公元207年秦将章邯破项梁军后,移兵邯郸,攻击以赵歇为王的河北起义军。赵歇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秦朝派王离... [ 阅读全文 ]
约法三章名词解释: 刘邦灭秦后重建封建法制的开端。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起义军占领咸阳,结束了秦朝的统治。他接受张良、樊哙的建议,放弃“止宫休舍”想法,退出秦宫,还军霸... [ 阅读全文 ]
鸿门宴名词解释: 项羽部下为消除隐患而图谋刺杀刘邦的事件。公元前206年刘邦攻破咸阳,收降子婴,还军霸上。不久,项羽也率40万大军入关,驻军鸿门,并准备进击刘邦。项羽的叔... [ 阅读全文 ]
还定三秦名词解释: 刘邦重占关中地区,消灭项羽所封三王的战争。项羽进入咸阳后,以为从此天下已定,遂主持分封六国贵族、秦朝降将和有功将领18人为王。项羽自称“西楚霸王”... [ 阅读全文 ]
垓下之围名词解释: 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公元前203年秋,项羽军队久战兵疲,被迫与刘邦议和,商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鸿沟和议后,项羽引兵东归,而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建... [ 阅读全文 ]
翦除异姓王名词解释: 汉高祖刘邦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统一集权的措施。在楚汉战争过程中,刘邦为了笼络部下,争取支持,孤立和打败项羽,先后封了七个异姓王。随着楚汉战争... [ 阅读全文 ]
白登之围名词解释: 西汉初年汉朝和匈奴之间的一次战役。秦汉之际,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匈奴族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势力空前强大,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匈奴贵族为了掠夺财... [ 阅读全文 ]
黄老之治名词解释: 西汉初年统治者标榜黄老思想而实行的与民休息的政策。黄老思想虽附会传说中的黄帝,实际上就是老子的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按照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 [ 阅读全文 ]
萧规曹随名词解释: 西汉初年曹参继萧何为相,一切根据萧何的成规办事。萧何随同刘邦起义后,在推翻秦朝和打败项羽的斗争中,兢兢业业辅佐刘邦,共图大业,立了大功。西汉建国... [ 阅读全文 ]
吕后称制名词解释: 西汉惠帝死后,吕后临朝执政。吕后名雉,字娥拘,山阳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刘邦结发之妻。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被封为皇后,开始政治活动。刘邦在位期间,... [ 阅读全文 ]
文景之治名词解释: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行并发展汉高祖以来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空前安定的局面。文景时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劝农,以发展封建的农... [ 阅读全文 ]
吴楚七国之乱名词解释: 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封国反对中央政权的叛乱。西汉初年,曾普遍分封同姓诸侯王。封地上的王国,“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其中吴、楚、齐三国的封地... [ 阅读全文 ]
马邑之谋名词解释: 汉武帝正式发动反击匈奴战争的开始。经过汉初几十年的恢复发展,到武帝时汉朝已是“财阜有余,士马强盛”,经济和军事力量大为加强。同时由于封国势力的削... [ 阅读全文 ]
通西南夷名词解释: 汉武帝时期采取镇压和安抚结合的政策,加强与西南各族的联系。西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带)的很多少数民族,统称之为“西南夷”... [ 阅读全文 ]
颁推恩令名词解释: 汉武帝削弱封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封国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王国领土很大... [ 阅读全文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名词解释: 汉武帝时期所确立的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的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汉初统治者所奉行的基于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政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 [ 阅读全文 ]
杨可告缗名词解释: 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项措施。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西汉政府发布“缗钱令”,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按规定商人财产每二千钱... [ 阅读全文 ]
司马迁着《史记》名词解释: 西汉武帝时期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受刑后发愤着述,写成空前巨着《史记》。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出生于仕宦家庭。其父司马谈熟悉史... [ 阅读全文 ]
盐铁会议名词解释: 汉昭帝时召开的一次大规模的政策讨论会。武帝时期擢用桑弘羊做理财官,向商贾收夺盐铁之利,实行盐铁官营。盐铁官营引起了民怨。武帝死后,公元前81年(昭帝... [ 阅读全文 ]
昭君出塞名词解释: 西汉元帝时的宫女王昭君慷慨应嫁匈奴呼韩邪单于,自此汉匈复通和亲之好。汉武帝时大规模反击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长期的战争,也使西汉王朝的内... [ 阅读全文 ]
王莽改制名词解释: 西汉末年王莽代汉称帝以后在政治、经济制度上所进行的变动。西汉后期,贵族、官僚、地主“多畜奴婢,田宅无限”,造成大批农民破产、流亡。土地兼并问题、... [ 阅读全文 ]
赤眉、绿林起义名词解释: 新莽时期发生的全国规模农民大起义。王莽改制,不但未能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广大农民遭受更重的苦难,阶级矛盾趋于激化。公元17年(天凤四年... [ 阅读全文 ]
昆阳之战名词解释: 绿林起义军全歼王莽主力军的战役。23年绿林起义军建立政权后,兵分两路进攻王莽军。刘縯率领绿林军主力进围宛城;王凤、王常、刘秀等率另一支起义军攻占昆... [ 阅读全文 ]
东汉政权建立名词解释: 汉室皇族刘秀利用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造成的局面重建汉朝统治,即东汉政权。刘秀,字叔文,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九世孙。王莽末年农民大... [ 阅读全文 ]
白虎观会议名词解释: 东汉章帝时召开的一次经学讨论会。79年(建初四年)章帝召集一批博士和儒生在白虎观开会,讨论“五经同异”,并由与会诸儒“共正经义”(《后汉书·章帝纪》... [ 阅读全文 ]
佛教流传中土名词解释: 佛教是在两汉时期开始流布中原地区的。公元前2年(西汉元寿元年)信奉佛教的西域大月氏国王派遣使臣伊存到达长安。汉朝博士弟子秦景宪从伊存学习浮屠(佛的... [ 阅读全文 ]
班超出使西域名词解释: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重新打开与西域诸国联系的通道。73年(永平十六年)东汉大将窦固率兵大败北匈奴,乘胜进军伊吾(今新疆哈密),随即派遣代理司马... [ 阅读全文 ]
外戚专政名词解释: 东汉和帝以后不断出现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把持政权的局面。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其兄大将军窦宪乘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 [ 阅读全文 ]
宦官弄权名词解释: 东汉后期不断出现宦官依靠或控制皇帝而进行专权的局面。和帝迫杀外戚窦宪,宦官郑众与谋有功而受到重用,这是东汉宦官参政控权的开端。从此,在皇帝与擅权... [ 阅读全文 ]
党锢之祸名词解释: 东汉末年一部分士大夫反抗宦官集团残害的斗争。东汉末年宦官专政,贪赃枉法,垄断仕途。一部分官僚和太学生联合起来,攻击腐败朝政和擅权的宦官。太学生们... [ 阅读全文 ]
蔡伦造纸名词解释: 东汉时太监蔡伦总结和改进前人的造纸技术,造出了轻便、美观的纸。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东汉明帝永平末年,蔡伦开始在京城洛阳的皇宫里... [ 阅读全文 ]
大秦使汉名词解释: 东汉桓帝时大秦使者第一次到中国通好。大秦即东罗马帝国。97年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甘英沿“丝绸之路”西行,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伊朗)诸国来到安息西... [ 阅读全文 ]
羌人抗暴名词解释: 东汉后期羌族人民反抗东汉王朝残酷统治的斗争。东汉初羌族内迁到今陕西、甘肃一带,与汉族杂相居处,遭到官吏和豪强的残酷压榨奴役。107年安帝派遣骑都尉王... [ 阅读全文 ]
黄巾起义名词解释: 东汉末年的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东汉末年宦官秉国专政,横征暴敛,豪强地主又疯狂兼并土地,大量农民破产逃亡,沦为流民。“太平道”首领张角利用“... [ 阅读全文 ]
董卓之乱名词解释: 东汉末年地方军阀董卓奉调入朝后实行的暴政。188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辅政。何进密召并州牧董卓勒兵进京,想借助他的兵力消灭宦官。谋泄,何... [ 阅读全文 ]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曹操与袁绍两大军事集团争夺中原地区控制权的决战。东汉末年冀州牧袁绍在军阀兼并中占有幽、冀、青、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这时曹操据有兖、豫... [ 阅读全文 ]
赤璧之战名词解释: 孙权、刘备联兵击败曹操的着名战役。208年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随即挥军南下,进迫荆州,企图顺势消灭孙权,统一全国。其时荆州牧刘表病死,次子刘琮继... [ 阅读全文 ]
曹魏屯田名词解释: 三国时曹魏政府用军事编制办法强制流散农民屯垦荒田,以便进行封建剥削的一种土地制度。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农业凋蔽,田园荒芜,农民流散,饥荒连年。... [ 阅读全文 ]
实行九品中正制名词解释: 三国时魏国曹丕时期开始实行的一种以九品选人做官的制度。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儿子曹丕继称魏王。曹丕为了代汉称帝,争取世家大族支持,接受... [ 阅读全文 ]
彝陵之战名词解释: 三国时蜀、吴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219年刘备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攻占曹操占据的襄阳(今湖北襄樊),进而围攻樊城,水淹曹操七军,擒杀勇将庞德,俘囚于禁,一... [ 阅读全文 ]
六出祁山名词解释: 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六次出兵北伐曹魏的战争。刘备死后,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恢复吴蜀联盟,平定南中叛乱,解除了后顾之忧。于是开始北伐曹魏,即所谓“六... [ 阅读全文 ]
魏灭蜀名词解释: 三国末年曹魏出兵消灭蜀国。蜀自诸葛亮死后,开始走向衰落。费祎、蒋琬继续执政,无大作为,仅能维持局面。姜维五次北伐(253—263),劳师无功,空耗人力物力。... [ 阅读全文 ]
司马氏代魏名词解释: 三国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氏逐步夺取曹魏政权,最后建立西晋。魏主曹丕当国,为加强集权,禁止皇族辅政,对曹氏宗室严加控制,不断削除封地爵位,皇族势力在... [ 阅读全文 ]
晋灭吴名词解释: 280年西晋出兵攻灭吴国,统一全国。西晋建国后,晋武帝司马炎积极准备伐吴,在益州大造船舰,训练水师。此时吴国政局动荡,吴帝孙皓奢侈腐朽,大兴土木,赋役... [ 阅读全文 ]
实行占田制名词解释: 西晋时期为保证国家税收而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曹魏后期许多屯田被大官僚据为己有,屯田客大多沦为私家佃客。即使对国家屯田的农民,剥削也不断加重。屯... [ 阅读全文 ]
八王之乱名词解释: 西晋皇族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内乱。西晋初年大封宗室子弟为王,诸王成为握有实权,各霸一方的割据势力。209年晋武帝死,太子衷继位为惠帝。惠帝是一白痴,大权... [ 阅读全文 ]
名词吧为您提供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生活、文艺、体育、历史、人物、自然、地理等各学科名词解释大全
Copyright © 2008-2025 www.jintaitangye.com 名词吧